本文转载授权自开始吧旗下自媒体:Hey且慢(ID:hiboluofengli)

  九寨沟地震之后,故宫莫名上了话题榜。

  一场7级地震让九寨沟山体断裂堤坝崩塌。但,历经597年,200多场大大小小的地震,故宫,怎么啥事儿也没有?

  英国学者为了找出紫禁城里的秘密,集体飞到北京:这次……他们用了10级震感。

  

  上个月,B站有位UP主上传了一集纪录片,

  没有英文字幕,更没有翻译,

  上万“学渣”却都被燃哭了,

  纷纷逼自己拿出高考英文听力水平,

  硬是磕磕绊绊的追完了整集,

  因为它讲的是《紫禁城的秘密》。

  

  1976年7月28日,凌晨3点42分,

  发生了7.8级的地震,

  河北唐山在23秒内,被夷为平地。

  连200公里外的北京都受到剧烈的摇晃和震动,

  多处房屋倒塌,

  但那座建造了600年的故宫,

  依旧屹立不倒。

  

  故宫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群之一,

  600年来,经历过数不清的雷电风雨,

  变革、战争以及200多场地震,次次都安然无恙,

  这让全世界都震惊了。

  于是英国电视台专程扛着摄像机,跑到北京,

  试图解开它背后的秘密。

  

  为了揭开真相,故宫的专家特意做了一次

  关于地震模拟实验,

  首先选择合适的木材,手工凿孔、打磨......

  

  建成的这座1:5的故宫模型,

  全程没有使用过一根钉子,一滴胶水,

  用的是中国最老的建筑结构:

  榫卯和斗拱。

  

  当搭建完成后,

  学者感到非常不可思议,这个木头房子,

  真的够结实嘛?

  随即我们的工作人员拧开了模拟开关,

  4.5、5.0的地震级别,

  你可以看到,整个模型都开始摇晃了起来。

  

  等强度加到7.5级时,

  两边的砖墙再也承受不住,轰然倒塌,

  戴着安全帽的英国学者,

  本能的往后一缩。

  

  故宫专家倒是很镇静,

  让助手再加大力度——9.5级!

  要知道模型不过是木头建造的,

  9.5级的震感,

  相当于200万吨炸药的杀伤力了。

  

  直到升到10.1级时,

  墙体早已倒塌成一片废墟,

  剧烈的摇晃下,

  模型的柱子,部分都已经离开了地面,

  眼看它就要倒塌......

  

  但当30秒的模拟地震结束后,

  它依旧稳稳的立在那里,

  只是位置有一点偏移。

  

  英国学者紧紧地握着故宫专家的手,

  激动的说:太!完!美!了!

  

  在10.1级破纪录的地震前,

  都不倒塌的秘诀就是——斗拱。

  它是中国建筑的特有结构,

  由弓形和方形的木块组成,

  而榫卯的结合,不需要一个铁钉,一滴胶水,

  就可以让两块木头完美贴合。

  

  

  这样不但能均匀托住极重的屋檐,

  一旦发生地震,斗拱之间“松动”却不散架的结构,

  灵活地抵消了地震的破坏力。

  

  对了如果你去过故宫,应该会有印象,故宫的柱子都是平整竖立在地板上,并没有深入地基中。

  这样发生可怕的地震时,柱子的位置最多发生轻微的偏移,而不会被折断,导致房屋失去支柱的力量,整个坍塌。

  震惊国外建筑学家的是,这些救命的细节,是处在地震带上的平凡匠人们,自己琢磨出来的。

  

  地震时,深入地基的柱子会被折断

  

  相反,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

  建筑学者由衷的感慨道:

  这就是故宫600年不倒的秘密,

  中国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心生佩服!

  

  除此之外,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,大小宫殿七十多座,房屋九千余间的古建筑群,要在14年内建造成功,又何止斗拱这一个窍门!

  单单是数达百斤重的砖石和木头,要如何运至京城,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。纪录片为此还特意做了一个实验,一整个冰球队的力量,都移不动的一辆砖车。

  

  但只要学习600年前的古人,

  往冰上喷一点水,立马就能拖动。

  

  而殿外十几米长的九龙戏珠雕刻,

  画面壮观到让人咋舌,

  在没有机器的那个年代,

  雕刻这么大的一整块白玉石,

  又藏着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呢。

  

  纪录片一出,外网的评论都炸了,“太酷了,”“这就是一个奇迹”,“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故宫!”

  而最让小编泪目的是一条一条的中文评论:“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”、“非常感谢这个视频,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匠人有多牛逼!”

  不过,再结实的结构,也并不是毫无弱点,一个闪电,一丁点儿火星,足以毁掉一整座宏伟的宫殿。

  

  除了自然灾害、战争的破坏,

  这个壮观的建筑,

  最大的敌人其实是——时间。

  庆幸的是,一直有人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它们。

  

  故宫的青铜器、木器、漆器、

  百宝镶嵌、宫廷钟表......

  

  陶瓷

  

  书画……

  

  都有专门的人负责,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,他们是文物修复师。

  修复的难度有多大呢,就拿钟表来说,齿轮的咬合,相差仅有几毫米,就一点也动不了;

  修好一座钟表,至少要在桌子前做足几个月。

  

  乾隆的一只箱子,

  补个漆面都足足有120层,

  颜色稍有差池,手一抖刷厚了,

  就得重新再来。

  

  而做浆糊的树胶,

  必须要在半夜上山割,

  因为太阳一晒就废了。

  

  修复屏风,需要用到的缂丝,

  要用小细锉在几毫米间的齿轮间穿梭,

  自己在工作台坐上一整天,也只得几寸。

  而这不过是在故宫数以百万计的库存中,

  一件非常“普通”的文物。

  

  这些在我们眼里繁琐细致到

  甚至有点变态的细节,

  对文物修复师来说,只是平常。

 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说:

  “你要是真坐不住,你就改行。

  只要兴趣才留得住你。”

  

  木器组的屈峰师傅,这个一度想要离开故宫的年轻人,花了十年时间悟出中国匠人的真相:

  中国人做一把椅子,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,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。

 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,就是以自身来观物,又以物来观自己。

  

  

  他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,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价值不只是修好了,而是在这个修复过程中,他把自己跟它的交流,对它的体悟,都融入到里面。

  “文物是死的,要文物干什么,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,对吧,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,那没有什么价值。”

  

  于是文物修复师,

  就和600年前建造了这座奇迹的匠人们一样,

  耐下心来,不急不躁地去做一件事。

  

  

  屋檐上的一片瓦,脚底下每天踩的一块砖或是一面掉了漆的壁画,他们尽力去修复,把自己的匠心,留在故宫的各个角落里。

  “一辈子这么长,我们不赶时间。”

  

  修复前——康熙皇帝60大寿时,由16个儿子和32个孙子送的“万寿屏”

  

  修复后的样子

  被惊艳的小编,二刷了《紫禁城的秘密》,发现配上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一起观看,简直燃爆了!

  你发现有人创造了奇迹,就有人默默在守护,原来这是每一代手艺人之间,不需要明说的规矩,600年来都不曾改变过。

  因为只有双手,才能让一件物品拥有温度,拥有感情,才能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,依旧鲜活。

  于是即便中国匠人身上没有那讨人喜欢的仪式感,但他们那股举重若轻的劲儿,照样征服全世界。

  

  虽然我们从来都不知道,600年前,建造这座奇迹的匠人们的名字,或许有一天纪录片的热度下去后,“文物修复师”也会渐渐被人忘记;

  庆幸的是,故宫就在那里,它什么都记得。

  只要你去看一眼,就一定会记起,属于中国匠人自己的传奇。

  

  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来源为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!